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赋能昭平茶产业蝶变

2025/11/06 02:29  来源:

秋阳映照下的昭平茶山,一垄垄茶树绿意盎然,茶农们正抓紧采收最后一批秋茶,指尖翻飞间盛满丰收的茶篓。现代茶产业园内,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;县城数字化茶研中心中,区块链溯源系统实时更新着秋茶采收与流通信息……这一幕幕深秋茶忙的场景,正是昭平茶依托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作为连续八年跻身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百强的特色产业,昭平茶现有茶园面积26.61万亩,实现综合产值68亿元,直接带动12万茶农就业增收,而这份“一片叶子富一方”的成效,离不开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的系统性赋能。

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

“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抓手,必须以制度闭环筑牢保障根基。”昭平县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。自工程实施以来,昭平县围绕“激活地理标志价值”核心目标,构建“政策扶持+标准规范+监管保护”的全流程工作体系,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。

政策扶持层面,印发《昭平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扶持办法》,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昭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》,叠加自治区知识产权专项经费,形成“资金+政策”双驱动。围绕国家与自治区关于“地理标志促进运用”的部署,昭平县市场监管等部门将培训、辅导、用标备案、质量抽检、品牌评价与展会推介纳入一套闭环机制。

引领数字化转型

为传统茶产业植入强劲的“科技芯片”,昭平不遗余力。通过联合北京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顶尖机构,主导共建绿茶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更成功打造了广西首个聚焦茶叶全产业链科研的“广西昭平茶科技小院”,为产业注入创新活力。

目前,昭平县数字化茶研中心已建成投用,是“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”的核心科技载体之一。该中心采取“政府+帮扶央企+高校+龙头企业”的协同模式,开展茶树品种研发、产品检测、电商孵化与茶产业数字可视化等工作;同时推进“AI模型+区块链溯源”的数据整合,强化从生产到物流、销售的全链条透明度与“昭平茶”地理标志保护支撑。

在生产与种植侧,数字化茶研中心牵头推动品种示范、种质资源圃建设,并在走马西坪、马江盘古等有机茶基地落地水肥一体化与数字化管理试点,目标是稳定原料品质、提升单产与一致性;对外则通过“检测+标准+追溯”一体化服务,为龙头与骨干企业提供更可验证的质量背书与出海合规支撑。

助推市场升级

近年来,昭平县先后荣获“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”“全国重点产茶县”“中国名茶之乡”“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”“中国有机茶之乡”等多项荣誉称号,培育打造了“昭平红”“昭平绿”等广西知名茶叶公用品牌,成功出口美国、加拿大、荷兰、澳大利亚等地。2025年6月,约20吨昭平茶从昭平县将军峰公司装柜启运东南亚,货值“400多万元”。这是昭平茶首次以“大宗散装茶”形式进入东南亚,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。

品牌推广层面,昭平市场监管系统把“用标示范、展会推介、品牌评价”纳入年度推进,并组织“昭平茶”等用标企业参加“2025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交流会”“中华商标品牌博览会”“壮美广西·广西品牌天下行”等活动,提升地理标志的公众可见度与渠道转化能力。

通过品牌价值评价、公用品牌建设与媒体矩阵传播,“昭平茶”实现“品质背书+市场背书”的双叠加,连续进入品牌价值百强,带动产量、产值与出口稳中有升。

赋能乡村振兴

“茶旅融合”是运用促进工程在昭平落地的重要场景。茶文旅融合发展是广西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的另一条重要赛道,茶研学、茶民宿、茶旅游等业态如今在广西蓬勃发展。跨界融合绽放异彩,昭平深耕“茶旅+”发展模式,成功打造南山茶海、故乡茶博园等茶主题景区,“昭平茶香之旅”连年入选全国精品旅游路线和新茶饮文旅路线。茶园变景区,茶农亦导游,研学旅游、乡村民宿、文旅康养等新业态蓬勃兴起,茶旅融合极大提升了品牌价值与综合效益。

2024年昭平县共接待游客1307.1万人次、旅游消费约123.28亿元,茶旅体融合持续释放带动效应。文旅一体化项目中,“故乡茶博园”2024年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、文旅收入超200万元,已成为“茶+非遗+研学+餐饮”复合体验的重要节点。

下一步,昭平县将持续深化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成效,计划2026年前实现昭平茶地理标志使用企业全覆盖,推动产业向“品质更优、品牌更响、效益更高”方向发展,让昭平茶借助地理标志的“金字招牌”,香飘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