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

2024/03/13 12:57  来源:

杨鸿 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

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。当前,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。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,以智慧化数字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,对于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,打造智慧感知、治理有序、和谐共生的宜居乡村具有重要意义。数字经济赋能下,城乡政务服务壁垒被破除,资源分布更为均衡普惠。数字经济还为乡村生态高效监管提供了新动力,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案,优化管理方式。目前来看,城乡间数字化不均等发展问题依然存在,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备,网络覆盖率低。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仍面临数字素养不足、数字专业人才匮乏、技术适配度低等问题。

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

(一)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

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弥补城乡之间“数字鸿沟”的关键,也是乡村数字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石,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。城市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,相比而言,乡村地区数字化发展较为滞后,数字基础设施仍需提升,当下,乡村地区数字化改造不力、新型数字技术发展缓慢的问题普遍存在。乡村经济不发达,很多情况下需要在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升级,这一过程通常持续时间长、技术难度高、消耗资金多。另外,各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发展情况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不一,数字化转型发展任务艰巨,从生产、运作、管理层面的数字化升级到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,需要大量的人才、技术、资金支持,而数字技术人才通常集中在大城市,农村地区的数字人才十分匮乏,再加上资金、技术支持不力,导致大多数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。基于上述情况,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必须要结合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实际,根据实际建设情况灵活调整、迅速应对,重点关注数字化改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效用,并以此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标准,统筹安排,兼顾全局,做好数字化改造区域规划,确保基础设施布局科学合理。

(二)数字素养不高与人才资源匮乏

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,乡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参与者,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。目前,乡村数字人才供给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,难以满足乡村数字化发展的迫切需求。农民文化水平偏低,数字信息的获取、搜集、处理能力较低,将数字信息进行价值转化的应用能力偏低,与城市居民存在明显的数字素养差距。就网络普及率而言,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较低水平,与城镇地区的差距显而易见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农村地区正面临着人才严重流失的困境。当前,农村人才外流严重,且这一趋势仍在持续,通常只有老人和儿童在村中留守,老人、儿童群体的知识水平有限,学习能力不足,很难接受新兴数字技术,运用数字设施、进行数字操作面临很大困难。不少农民电商意识淡薄,很多农产品没有通过电商平台销售,农村电商覆盖仍有盲区,针对农民的数字应用技能培训不力,农民农产品销售信息获取渠道亟待打通。另一方面,农村生活配套欠缺,不够便利,现实条件对人才吸引力不足。多数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薄弱,公共教育、道路交通、医疗资源配置不足,人才成长空间有限,激励机制存在漏洞,在吸引高端数字人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,同时,农村人才与青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务工,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正陷入一个双重困境:一是难以吸引和引进优秀人才,二是难以留住现有的数字人才。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乡村数字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,影响了乡村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。

(三)技术缺陷与适配性挑战并存

从技术层面讲,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水平较低,数字技术发展与农业生产脱节,融合成效欠佳。相较于发达国家,我国农业数字化产业起步较晚,技术水平较低,生产规模较小,在智慧农业、智能监测终端等方面的差距尤为突出。在智能监测终端领域,我国自研产品占比仅为11%,且监测面积小,数据误差高,安全稳定运行能力较差,指令执行系统也与国际领先技术在精准性方面存在明显差距。

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还存在技术适配问题,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,很多数字技术难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运用。目前我国农业数字技术更为匹配大型农场,对生产规模有较高要求,盲目将上述技术用于小农户,很容易出现技术不匹配的情况。目前,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,农业数字化改造前期会伴随高额资金投入,就小农户而言,他们的经济实力有限,高昂的成本支出无疑是一个沉重负担,即便农民有意进行数字化升级,也力有不逮。除此之外,我国地域广阔,气候类型多样,这就导致数字农业发展难度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。例如,丘陵地区发展智慧农业的成本更高,相比平原地区推广难度更大。当下,我国农业数字技术研究方向已经较为全面,但融合各地农业生产条件的针对性研究较少,这也使得数字技术在各地农业产业中的应用欠缺精准性,边际收益较低。

二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

(一)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

数字基础设施扮演着数据流通“主干线”的重要角色,可以为乡村数字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具体措施如下:第一,设立专项基金。参照本地乡村数字化发展实际情况,设立专项基金,定向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确保资金使用的专项性和高效性。例如,基金款项可以用于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5G基站、区块链建设,推进农村气象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等。第二,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。通过财政补贴、金融支持等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,补充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。第三,打造涉农信息共通共享的数据平台。通过数据平台及时收集农业生产相关数据,完成数据融合、处理,深度挖掘数据价值,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标准化数据支持。要加强顶层设计,破除数据壁垒,促进不同领域农业数据的流通与利用,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。

(二)开展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

农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,即便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,农民数字素养不足的前提下,也很难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应有价值。农民数字素养不足,就无法妥善运用数字工具辅助生产生活,造成数字乡村建设进程放缓。因此,应积极开展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。第一,针对乡村不同人群开展数字科普。发挥党员干部、人才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,强化数字思维,完善知识体系,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技能应用水平。第二,拓展宣传渠道,丰富宣传形式,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,营造全员创新氛围。举办“数字乡村”发展交流会,选择农民群体中的突出代表,分享其数字化应用增产创收案例,培育农民在“数字乡村”建设中的主体意识,突破固有的农业生产思维,号召农民勇于尝新、善于用新、敢于创新,既能下地劳作,也能上网“冲浪”,让农民切实享受数字乡村建设红利。

(三)构建数字技术人才保障与激励机制

只有不断壮大高端数字人才队伍建设,才能激活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。第一,重视数字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,关注人才培养。基于乡村当前发展现状,做好发展规划,明确发展定位,预判未来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人才需求,构建复合型数字人才培养机制。加强不同阶段教育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联系,在人才培养、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关注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现实需要,培养智能农业等新农科人才。第二,构建完善的乡村数字人才保障体系。制定乡村人才保障政策,给予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、提供高端人才住房、拓宽晋升空间等,吸引高端人才助力数字乡村建设。第三,鼓励数字人才“回流”。鼓励新农学专业学生、科研人员、有志青年回乡就业创业,提供政策支持,做好就业创业服务,激发“雁归效应”。选调优秀数字技术人员挂职乡村数字工程,提升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。

(四)提升数字技术水平与适配度

在农业数字领域,努力提升研发水平,攻克技术难题,始终关注技术与生产的适配性。增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,为适用农业数字技术创造规模化、集约化农业产业发展条件。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时,开展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,依照本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,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精准融合,例如在西北牧区则可以推广养殖环境智能监测、电化学消毒环控等与畜牧业融合的农业智能化技术、装备。技术必须运用于生产中,才能体现其科技价值,数农精准融合,才能让数字技术完美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,才能最大化提升智慧农业边际收益。要数字化转型中,要统筹兼顾,不断优化软硬件资源配置,搭建数据架构,丰富共享平台内容,加强数据信息流通的便携性,提升信息规范性与共享性,打破信息孤岛,助力乡村振兴。(杨鸿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)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Top